PIP不是要你走,是希望你留下

績效對話,不該只是最後通牒,而是一次信任重建的機會

在職場裡,「績效」和「對話」這兩個詞,常常讓人壓力山大。
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習慣是:「別惹麻煩、不要被叫去談話、不要丟臉」。

所以當員工聽到主管說:「我們要談一下你的表現」,多半會直接腦補成:「我要被開除了嗎?」

尤其是當那三個字「PIP(績效改善計畫)」出現,氣氛常常瞬間凝結。


我們誤會PIP太久了,其實它的原意很單純

它不是處罰,也不是通知你收行李,而是:

「你還有機會,我們願意一起努力看看。」

但在很多企業裡,PIP卻成了最後一個步驟。
不是輔導的開始,而是離職的前奏。

原因不在制度,而是我們太習慣用制度說話、不習慣面對面的對話。

讓PIP制度真正發揮作用的三個關鍵

1. 把「要改善」說清楚,不只是「你要努力」

很多主管會說:「你這樣不行,你要改善」,但卻沒有說清楚「怎麼做才叫做改善」。

在我們輔導的案例中,成功的PIP設定會這樣拆解:

  • 客訴回覆時效須在24小時內完成
  • 每週交付工作達標率需達95%以上
  • 每週至少主動提出一項優化建議

這些具體項目讓員工知道:「我不是被盯著,我是有方向可以前進的。」

2. 與其等期末打分數,不如每週聊一次五分鐘

在職場中,很多主管害怕「面對面談話」。
不是不關心,而是不知道怎麼談、不想傷感情。

但PIP期間,如果只靠一封通知書或結束時的評估表,這段關係是救不起來的。

我們鼓勵主管轉成「教練型角色」,最基本可以做到:

  • 每週或隔週安排1-on-1
  • 主動問「有沒有卡關?需要我協助什麼?」
  • 不只是監督,而是提供實質支持與資源

讓對話有頻率,也有溫度。

3. 設定合理期限,給人信心,也給人時間

常見的錯誤是:「先開PIP,再說兩週沒改善就結束流程」。

但對於很多習慣「服從」文化的員工來說,短時間內要改變,不只是能力問題,還包括心理上的重建

比較理想的做法是:

  • 改善期建議設在30–60天,視職務內容彈性調整
  • 達標後,公開結案、給予肯定、幫助重新定位自我角色
  • 把「成功走完PIP」當成一次成長歷程,而不是一段「幸運活下來」的折磨

【顧問觀察】制度再好,沒有會談話的主管也沒用

在企業裡,主管往往是「自己努力熬上來的」,不是學習如何帶人上來的。
這就導致很多主管在績效對話時會出現這些情況:

  • 說話太委婉,員工聽不懂
  • 一開口就情緒勒索:「你這樣讓我很為難」
  • 沒有引導能力,只想「結束問題」

我們在顧問實務中,看到最有效的方式是:培養對話的肌肉,而不是靠HR代談。

一張含有 文字, 螢幕擷取畫面, 字型, 標誌 的圖片

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。

相關文章

返回頂端